在哺乳动物的生存与繁衍中,社交活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无论是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还是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动物们需要做出灵活的社交决策,从而确保获取最大利益。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决策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内在需求信号与外界环境信息如何在神经系统中整合,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影响社交决策,依然是未解之谜,亟待进一步探索。
在社交活动中,社交对象的性别特征被认为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异性之间的互动在交配与繁衍中至关重要,而同性社交也能有效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促进合作与资源获取。尽管如此,动物在社交场合如何形成性别偏好,以及外部因素对此的影响尚未明了,这需要系统性的研究来揭示。2025年1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的王昌河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发表了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论文,题为“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
该研究首次证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成年雄鼠和非发情期雌鼠都倾向于与雌性互动。然而,当面临生存威胁时,这种偏好会迅速转变为对雄性的偏好。研究显示,中脑多巴胺奖励系统在这一复杂决策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雄性和雌性在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社交决策时,采用了不同的神经环路机制,体现了性别二态性。
具体而言,雌性偏好由多巴胺奖赏环路(VTADA-NAc)主导,而雄性在社交活动中则涉及VTADA-mPOA环路,负责应对生存威胁。在社交偏好的调整中,内在生理需求与外部威胁的动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研究揭示了强有力的生物医疗意义,尤其是在考虑性别差异的脑部疾病治疗策略时,为制定相关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整体来看,《Science》发表的研究不仅阐明了社交行为中性别偏好的多巴胺性二态神经环路机制,也为更深入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框架。通过对大鼠的社交行为与神经生物机制的探索,科学家们有望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更加关注性别差异对脑部疾病的影响,提升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这一方向同样反映了尊龙凯时在推动生物医疗研究方面的承诺与愿景,力求为健康领域带来更多创新与突破。